假如国难当头

丁启阵   发布时间:2014-02-27 来源:互联网


      儿时,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多了,有时会思考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假如被侵略者(比如说日本鬼子)捉住了,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说实话,心里是有些害怕的。这种害怕,偶尔会延伸为噩梦。记忆里的这类噩梦,从未有过明确的结论。因为,总是在即将遭受严刑拷打时惊醒。终于,自己究竟会成为英雄、烈士,抑或沦为叛徒、汉奸,不得而知。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生长于太平年代的人,都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究竟会是英雄还是叛徒。
但有一种现象,大致是可信的:处境安全时,动不动慷慨激昂、嘴上常挂着雄壮口号的人,不一定会成为视死如归的英雄。秦桧早年,曾是坚决的主战派,汪精卫年轻时曾写出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周作人年轻时也曾写过多篇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檄文,最终不都成为主和派、投降派,沦为汉奸了吗?


相反,太平岁月优游卒岁者,反而有日后成为英雄的。比如文天祥,因为家境好,早年曾过着鲜衣美食、声色犬马的生活。但关键时刻,他能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被俘后,更是视死如归。终于成为连蒙古人都敬重的抗元英雄。
近期连续看到几篇黑鲁迅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意思差不多,都提到鲁迅晚年在上海的表现: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即“淞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抵抗,而被赞誉为“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鲁迅,却携带家人,躲进了日本人的地盘(内山完造的书店、英租界),逛逛书店,下下馆子,喝喝茶,甚至招招妓女,迹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文章认为,鲁迅不但要被请下神坛,还要被贴上“汉奸”的标签。


毫无疑问,这种仅仅根据鲁迅本人该时期日记没有记录其抗日言行,便断言他为“商女”,为“汉奸”,如此不严谨的学风,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居心叵测。凡读过几页鲁迅日记的人都知道,鲁迅日记几乎相当于他的“起居注”,只记录他起居饮食、书信来往、亲友往来、文稿记录、旅行游历、书帐等的私人事务。一言以蔽之,曰:流水账。鲁迅日记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大事件,看不到他跟政商大佬们的往来,也看不到他的情感波澜。比如说,1926年3月18日,这一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死于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史称“三一八惨案”。写于两个星期之后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知道,鲁迅当时的情绪是愤怒的,对于自己“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竟然在执政府门前“喋血”,执政府卫队的凶残,令他震惊。但是,日记里,却寻觅不到鲁迅的愤怒和震惊。3月18日,“晴。上午寄小峰信。下午有麟来并赠糖食三种。夜鲁彦来。得秋芳信。”3月19日,“雨雪。上午得凤举信,晚复。寄小峰信。校再版《苦闷之象征》稿毕。”3月25日,“晴。上午赴刘和珍、杨德群两君追悼会。得凤举信。得曲广均信并稿。下午品青来。季巿来。”相比之下,“淞沪抗战”期间,鲁迅的相关记录,还算比较能折射时势的了,至少有“下午附近颇纷扰”(1932年1月28日),“遇战事,终日在枪炮声中”(29日),“下午全寓中人俱迁避内山书店”(30日)等文字。


“饺子馅儿多不在褶子上”,鲁迅是否抗日也不反映在日记中。鲁迅日记中有水灾捐款、佛事捐款的记载,但是,在上海百姓纷纷为抗日将士捐款献物的时候,却未见捐献字样,有人依据这个断定鲁迅不抗日。这种指责相当可笑。作为当时最著名的作家,鲁迅的一举一动,可以肯定,日本的特务机构是了如指掌的。他若高调抗日,等于置自己及家人于他人的刀俎之上,枪口之下。匹夫之勇,于事无补。这,是不符合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战略思想的。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对日本侵略中国,鲁迅是有过抗议表示的。比如,曾跟一位日本友人表示,要跟日本文化界人士停止往来;在日本杂志上写文章,用寓言方式表达反抗压迫的意思;日本著名记者、政治活动家松本重治在其回忆录《上海时代》记录了去世前夕的鲁迅会见日本记者时的谈话,“鲁迅先生对十多天前来上海的山崎靖纯氏透露了他的信念。他说:‘为了解放我们被压迫民族的同胞们,即使祖国中华民国变成沙漠,我们也决不停止和帝国主义的斗争。’”这种掷地有坑的话语,不亚于政府外交部的声明吧?


以身处无外强入侵、无兵燹之灾的21世纪初,苛责身处列强环伺、日寇恣意蹂躏之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家鲁迅不够热血,不够民粹,不够愤青,这是一件绝无风险而又十分讨巧的事情——轻而易举地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大义凛然的爱国人士。这种讨巧的事情,人皆可为,不足为奇,不足为贵。我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是:设想一下,自己处于那个时代,那个情景下,会怎么做。
坦白地说,作为一介白衣书生,我若是处于那个时代、那种情境下,肯定也是先带着家人躲到尽可能安全的地方,不会轻易地选择走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的道路。倘若走了这路,肯定是另有原因的。比如说,酒后冲动,被身边朋友刺激,等等。据说,文天祥当年走上抗元的不归路,也并非冷静思考的结果,而是为“一团血”所刺激。他是南宋朝廷的状元,又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因此,当僚属放出“你死,我们也跟着死”的狠话时,文天祥已经别无选择。


文天祥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当时就跟僚属开了个玩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妓女爱上某士人,相约偕老。妓女是一心一意地爱,而士人却不过是逢场作戏。士人得到朝廷封官,妓女想要跟他去上任,士人不愿意。为了甩掉妓女,骗她说自己也不愿独行,不如一起去死。于是,准备了毒酒,让妓女先喝。妓女喝了一半后递给士人,士人却不喝。妓女一死,士人便独自上任去了。文天祥成了那死心眼的妓女,至于他的僚属,日后是否跟那士人似的,苟且偷生,难以考证。
秦桧也是宋朝廷的状元,官居宰辅,同样是拿老赵家的俸禄。但是,秦桧选择的,却是跟文天祥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就是人品、节操的天壤之别了。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