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江泽民为何两次前往广西一边远乡村

   发布时间:2014-06-23 来源:互联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20年代邓小平同志曾经来到这里大闹革命,领导轰轰烈烈的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红八军,走出了许多共和国的功勋将军。邓小平是江泽民政治生命上的大恩人,江泽民是邓小平指定的接班人。所以,江泽民同志在位期间,曾先后两次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来到“老少边山穷”俱全的百色视察访问和指导工作,第一次是1990年11月21日,第二次是1996年11月1日。


而且,江泽民两次去百色,竟两次都去了该市下辖的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永常村北靠近云南省,南靠近越南国,位置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它地处大石山区,全村有12个自然屯,15个村民小组,338户总人口1532人,其中党员42人;耕地面积1214亩,人均0.77亩,均是旱地、石窝地;水、电、路“三不通”;1990年人均纯收入仅129元,人均有粮不足100公斤,只有4%居民达到温饱线的数字,是国家级特困村之一,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么,江泽民总书记为何在日理万机之余,要先后两次去这么一个边远贫穷的乡村呢?他与这个小村子难道是有什么特别的渊源吗?其实,什么也没有。这就更有意思了。


据我分析,他第一次去永常村,是当地干部介绍的,说该村是如何贫穷,自然条件多么恶劣,便以其为典型,重点前往视察;第二次是因多年里对这个小山村念念不望,非常挂牵,所以再次去百色时,顺道又去永常村重访,没想到该村经济已大有起色,所以非常欣慰。


1990年11月19日至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等人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广西桂林、百色、北海和南宁。江泽民一行风尘仆仆,前往桂林橡胶轮胎厂、南宁绢纺印染厂、南宁制糖造纸厂等企业,赴百色考察右江河谷农村经济(当然也包括田阳县永常村),到北海视察北部湾发展前景,在南宁深入学校、乡镇,一路同各族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科技人员、基层干部亲切交谈,还看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驻桂部队和广西武警总队官兵,会见参加百色起义的老红军。在7天的考察中,广西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团结,给江泽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江泽民在百色题词:“发扬右江革命光荣传统,奋发图强,把百色地区建设好。”这2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成了百色老区各族人民建设家园的强劲动力。他们开展了一场又一场扶贫攻坚大会战,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号角的鼓舞之下,百色又掀起一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扶贫攻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老区群众、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次视察,江泽民首次来到永常村。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使全村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带动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经济渠道,主要以大力种植优质玉米、甘蔗、竹子等农作物,同时做好石材开发、公路运输、劳务输出等,加大收入,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1996年10月底,江泽民分别赴贵州高寒山区和广西大石山区考察扶贫工作。11月1日,江泽民一行进入广西百色,又一次走到老区人民中间,重访6年前他到过的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重访当年的农户苏其权。苏其权夫妇怀着脱贫后的喜悦,用壮家人特有的礼节,恭恭敬敬地把江泽民请到堂屋中坐下。看到苏其权一家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家庭幸福,江泽民欣慰地笑了。他殷切嘱咐老区群众“解放思想,大胆闯开生产致富道路,学习农业技术、大搞多种经营,争取早日脱贫”。


在田阳县,江泽民还顶着烈日察看了位于右江河谷的万亩芒果基地。面对这个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郁郁葱葱的果树,他勉励当地干部一定要把果树管好种好,把农民带上致富的道路。江泽民还视察了广西众多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柳工集团。在这次考察中,江泽民就如何落实扶贫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使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永常村党支部书记黄元胜说,江泽民两次到永常,给了村民很大的鼓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奋发图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搞好多种经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全村实施封山育林9300亩,甘蔗种植面积500亩,竹子种植面积4700亩,并有98辆运输车辆,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2010年达2904元,2012年达3300元左右。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永常村先后投入10万多元硬化了陇黎屯环屯路,投入5.5万元修建陇京屯村级道路共4.2公里;投入4万多元建成2座人畜饮水池共1713立方米,解决了531人的用水问题;修建了近200座沼气池;建成2层共计250平方米的村部办公大楼,内设有培训用房、卫生室、计生室等,改善了村干部的办公条件,方便了群众;完成义安至陇京1.5公里的村级路维修;建起100多栋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完成村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线路老化改造工作等工作,全村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所建的宣传文化站成为农民群众学技术、学理论的重要阵地;由旧村部改建的扶贫展览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当地的记者说:“现在,永常人已经把曾经的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都解决了。永常村,不平常!”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