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为什么要提振股市?
近期从中央层面不间断地传来一个又一个的股市利好消息,李克强先是在达沃斯上表示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是传沪港通10月27日正式启动。而就在这两个时间段的空档期,李克强又抛出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可谓是一把接一把的火在点燃股民的心。上证指数也如愿以偿地创下了一年半的新高,达到了2347点,较去年涨幅15%。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李克强为什么要提振股市?
虽然李克强一直偏爱资本市场,但从年初的工作重心来看,似乎还是以房地产为主。他在政府报告中说要着重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1亿农民进城,1亿人的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的1亿人城镇化。农民进城需要房子住,棚户区居民需要房子住,城镇化也需要房子住,可以说房地产依然十分重要。
从现实来看,房地产业绝对不能倒,房价如果崩了,最先跳楼的是开发商,第二个跳楼的就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因为土地财政没了。而土地财政一完蛋,各地正在大兴土木搞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跟着完蛋。单成都这个城市就在开建7,8条地铁,尚有十几条线路正在规划中,可想而知全国各地正在上演多少这样的疯狂举动。而按照目前各地纷纷透支中央政府信用的情况来看,最后这一切还得要中央买单。涉及到几十万亿的亏空,这是李克强所最不愿意见到的。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李克强动用国发行给棚改提供一万亿资金援助的初衷,他希望通过这笔注资暂时稳住房价,托住房地产业。
然而如今李克强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GDP增速的严重下滑。上半年GDP增速7.4%,这个数据把各级政府都吓坏了。加之8月份的经济数据跳水,只要统计局不做手脚,全年GDP增速低于7.5%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其实做手脚也于事无补,因为GDP增速涉及到失业率,而失业率涉及到中国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数据造假没有任何意义。
GDP增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里,出口随着目前工厂工人工资的大幅增加,企业成本的大幅提高而日渐乏力。消费低迷众所周知,也许二十年后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但现在不是。于是,剩下的唯有投资,而在强硬的态度面前,外商如今绝不敢再投资中国了,那只有通过中央和地方自己投资来拉动GDP一条老路了,反应到实际策略上,就是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建设。
但是钱从何来?在具体的措施上,李克强不敢再使用当年四万亿的财政直接拨款的策略了。四万亿喂饱了无数和绅不说,最后还都流到了房地产业,促使了房价的又一轮井喷。他也在尝试央行的金融调控,但效果甚微,因为央行最后还是要靠商业银行来做事,但包括四大行在内的改制过后的商业银行,做事日渐有了商业银行的逻辑,有风险的项目绝对不投。央行三令五申要求银行支持房贷业务和小微企业,所谓"定向增发",咱就是按兵不动,你能拿我们怎么办?前几天央行直接给四大行注资5000亿是一种新的尝试,但结果也可想而知。
于是只剩下资本市场一条道路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尚在建立中,当下可最快利用的也就是股市了。利用股市给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让游戏可以继续玩下去,应该是李克强目前的想法。
国资委已经发话了,央企要积极参与新一轮的东北振兴。而最年轻的省长,黑龙江省长陆昊在部署3000亿投资的时候,明确表示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只有股市繁荣了,股价上去了,上市央企和黑龙江才能从股市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所以笔者判断李克强的政策逻辑,应该是托住房地产业的同时提振股市,核心是使GDP的增速维持在7.5%以下的一个区间内。为使GDP达到目标,只有靠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来实现,而只有股价上涨,地方政府的才有更多的资金可募,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继续进行,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才能继续运转下去。你能想象连一个小小的宁波政府都要日还1.28亿的银行贷款吗?
笔者在前文说过,政府再印钞势在必行。当年四万亿的时候,新钱是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流向地方政府,而如今很可能是通过股市流向地方政府。
中国股市历来是一个政策市,涨跌以政府的意志为主,不以市场的意志为转移,从90年代迄今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当提振股市再度成为政治任务,这次也概莫能外吧。只是这波海浪过后,沙滩上又会剩下些什么呢?股民们,明知道最后又会是羊入虎口,还会义无反顾的冲进场吗?
-
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
赵德润这个名字,对一些人来.. -
创业路上不得不注意的6.
创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慢慢创业路,稍有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