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领郑智勇的潮州情结

潮汕圈 潮州日报 记者张家庆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互联网

 

速读

  郑智勇(1851-1937年)先生是近代潮籍旅暹爱国华侨领袖。


  郑智勇(1851-1937年)先生是近代潮籍旅暹爱国华侨领袖。他爱国爱乡,热心公益,资助侨胞,支持民主革命的动人事迹,在泰国华侨社会和潮汕各地广为流传。本文拟对郑智勇的潮州文化情结加以探解。


  磨难不移凌云志


  功成未泯英雄心


  郑智勇乳名义丰,族名礼裕,“智勇”这个名字是孙中山先生于1908年在曼谷宣传革命时为嘉其人格而起赠的。他发迹后自称海涛,即立志在海外为家乡人民筹谋福利。但泰华社会人们都尊称他为“二哥丰”,因他是1866年2月太平天国最后的部队康王汪海洋部10多万人在大埔(当时为潮州辖县)遭围歼后,部分幸存者由大哥莽带领逃到曼谷而建立的洪门会党的“二哥”(首领)。


  郑智勇于1851年出生于潮安淇园(今潮安区凤塘镇淇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郑诗生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南渡泰国并客死异邦,其生母佘添福失去怙持,携儿改嫁揭阳玉窖(一说是澄海南界)。但他生性倔强,不肯寄人篱下而外出流浪。1863年冬,年仅13岁的郑智勇只身跑到刚开埠的汕头,被一位好心的红头船船主收留并“免费”随船到了曼谷,先在湄南河码头栈行当跑街小伙记。在辗转流浪的生活中,他养成了刻苦耐劳和机灵果敢的性格。当1864年曼谷石龙军路筑成后、三聘街成为繁荣的潮州人聚居区时,他在新街区的青少年中已颇有名气。


  1866年底,大哥莽率领会众到达曼谷,与当地洪门会党汇合后声势大振。他看中以豪爽侠义而开始出名的郑智勇,并在郑16岁时介绍其正式加入组织。由于会党的努力和华侨大批涌入泰国,洪门会党得以在曼谷立足并蓬勃发展。18年后,郑智勇当上大哥罗莽的副手而称“二哥”。他逐步控制和掌握这个组织成为头面人物。又过8年大哥去世,由郑智勇领导会众。由于他敬重大哥莽而不肯称“大哥”,直至他死后会党解散。


  早在1782年登基的泰国曼谷叻达纳哥信王朝拉玛一世时期,国王已批准华侨在曼谷三聘街开设赌馆,不少华侨竞相投标以包揽赌税,每年向国王上缴税金,此项税金至拉玛五世时期成为泰国王室的重要收入。而与生父同是澄海农民的泰国吞武里王朝郑信大帝一样,拉玛一世“也是潮州郑姓混血华人”(据东京大学南洋文化研究所波斯义信所长1988年论文介绍)。而1874年在位的拉玛五世据传说是华侨后妃所生,他即位前与郑智勇同是1835年开始在曼谷流行的“三十六字花会”赌友。拉玛五世非常敬重郑智勇,即位后封他为“坤拍”(伯爵)。当时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东部的印支三国是法属安南,西北部和南部是英占缅甸和马来亚。东南隔海是西班牙殖民者占领的菲律宾,西南是荷属东印度公司占据的印度尼西亚,四国殖民者都虎视眈眈。拉玛五世决定由郑智勇承包全国赌税,利用洪门会党势力以保障国家稳定和财政收入。


  郑智勇取得开办“花会厂”的特权,除每年向当局缴纳巨额税款外,日进万金。郑智勇有眼光有抱负,他以雄厚的资力办起进出口贸易行、航运公司、银行、碾米厂、印刷厂和报馆,还把业务扩展到新加坡、香港、广州、汕头、厦门、上海、横滨和长崎,终于成为泰国首富及华侨社会最有权威的人物。


  慷慨解囊助孙文


  “革命座山”赞郑君


  郑智勇因热爱家乡故国,向当时的清政府捐献10万两银子赈灾,获得二品卿衔花翔顶戴的“荣禄大夫”封号,慈禧太后也答应接见他,且在曼谷建筑了豪华的“大夫第”,在祖居地凤塘淇园乡也建起以“荣禄第”为主体的四马拖车大厝。但他不满清政府对1907年5月22日潮州黄冈起义的残酷镇压和滥杀无辜乡亲,故向胡汉民表示愿意在曼谷接待孙中山先生和支持革命事业。1908年11月2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胡毅生专程赴曼谷。郑智勇在中华会馆举行盛大欢迎会,到会有会党数千人。当晚,孙中山到达大夫第时,郑智勇已将光绪皇帝御书牌匾摘下,并剪辫易服,以洪门会党大礼迎接。郑智勇同意在曼谷成立同盟会分会,并派门下肖佛成任会长,洪门会党机关报《华暹时报》的主编马兴顺任宣传部长(马于1909年回潮州探亲时被人告发而入狱,后经郑智勇营救回泰,但因受刑伤重不久病逝)。郑智勇还赞助同盟会数十万元,孙中山嘉其品德而以“智勇”大号赠之。孙中山虽为洪门致公堂主,但比郑智勇在洪门辈序中小一辈,年纪也少15岁。郑智勇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激动地对孙中山说:“先生尽管去运动革命,钱由我来出!”诚然,他多次向孙中山捐款,数额均以万计,慷慨解囊为革命排忧解难。他的行为使孙中山先生深受感动,赞誉他为“革命座山”。他的母亲80岁寿庆,孙中山派员赠送一幅亲笔题字的织锦贺幛,贺幛上款绣着:“义母惠存”,中间锈一大“寿”字,落款是“义子孙文”,这幅贺幛一直挂在海涛公祠的厅堂上,可惜后来流失了。据说,孙中山先生还赠给他一枚佩章,这从现存的郑智勇遗像上可以看到。由此可见,郑智勇当年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其与孙中山先生交往的亲密程度。


  辛亥革命后的1911年11月9日广州光复。光复后首先碰到的是财政困难,因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席卷库银逃亡,“全城官库,仅得万元”。郑智勇接到孙中山和胡汉民为革命军筹饷的电报之后,“复以华暹轮船公司自己股份中拨出100万元捐与广东都督府”,当时17元可购黄金1两,此款约值黄金6万两。


  1912年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郑智勇派第五子郑法材带5万银元和象牙一对到南京面贺。当时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贺款也为5万银元,同是华侨中出资最多的。同盟会曼谷分会派出参加过黄冈起义的潮州人陈景华任广州警察厅长。郑智勇派会党300人回国参加北伐军(其中80名参加华侨炸弹敢死队),到达南京后加入总统府卫队。这300壮士的费用都由郑智勇负责。


  致富难忘家乡情


  造福桑梓无吝色


  据《潮州志》称:“汕头初辟埠时,虽有汽船行驶,但帆船仍不废,同治六年(1867)以后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1887)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郑智勇不忍外商操纵汕头港航运,于1905年组织成立“华暹轮船公司”,集资300万泰铢购置轮船8艘,分别航行于泰国至汕头、香港、厦门、上海和日本、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其中4艘专行于曼谷至汕头间。据说,郑智勇曾规定:凡讲潮州话的乘客均可半价购票,如有老残病弱者要求减免可酌情照顾甚至资助旅费。由于他对汕头海运贸易的重视和贡献,经营泰汕线的汕头出口商都要求南商公所将运泰一切货物都给该公司承运,并在1909年分设暹商公所以配合。

  郑智勇出身贫寒,对家乡人民痛苦生活有深刻的体会。他发财之后,念念不忘帮助家乡人民。清末辛亥年,韩江水暴涨,堤决成灾,饥民遍野。当时,郑智勇在一次宴请旅暹同乡时,无限感慨地说:“诸位今日在这里吃山珍海味,岂知家乡父老自大水决堤后,田园歉收,日食难度!我今打算将与诸君合资经营生意的股金,全数捐给家乡修复北堤,诸君意下如何?”郑智勇的股金占合资经营的大半,他愿带头,其他华侨也热烈响应。戊午年(1918年)春,潮州南堤受地震影响,堤身松动,郑智勇在暹得知此情,当即捐资12万银元,通过王福轮船公司,从曼谷运来大批物资,派儿子雄材、法材从泰国回来主持修堤工程,派侄儿负责组织民工,筹备器材修筑堤围,还在南北堤建了几个大码头,使潮州临江堤围坚固无虞。至今,在潮州城南上埔乡韩江南堤孝子坟段犹存《郑公智勇纪念碑》,高1.2米,宽0.6米,楷书阴刻,碑文记载:“潮南堤为西南厢保障。堤基之安危,上下游生命财产田园庐舍利害系焉。戊午春受地震牵动,罅漏百出,一经江水暴涨,冲决堪虞……漏者塞之,低者增之,民国八年(1919年)8月工程告竣。”此前屡筑屡圮,此后数十年南堤安然无恙,真是有口皆碑!


  1922年8月2日潮汕遭受风灾,郑智勇主持成立“暹罗潮州飓风海潮赈救会”,认捐10万铢泰元,并请泰王认捐1万铢,各地侨胞认捐14万铢,共25万铢由许少峰先生购成大米、食物、衣服、耕牛等带回潮汕,还拨款修堤浚河,建立贫民工艺院等。现汕头市中山公园西侧对岸韩堤路有“赈灾纪念亭”,原有碑记其事,今亭存碑失,诚令人叹惜


  郑智勇还于1916年在家乡独资创办了设备齐全的新式学校“智勇高等小学校”,在潮属各县招收学生,负责一切费用(包括膳宿)。民国初年能这样兴学育才者,在潮州堪称第一人!他建的“淇园新乡”至今犹存,其东面以“海涛公祠”为主体,左右伸展4座楼房,与南面两座洋楼连接的有罗马式拱门二座,整座建筑中西合璧而独具一格,抗战时虽遭日寇飞机轰炸,但基本保存完好。


  郑智勇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淇园新乡”,据说是为迎养改嫁了的老母。为改变小姓弱房状态,他以分给耕地、房屋和财物为条件,大规模招人改姓入宗来淇园定居;只要附近乡民愿意来投奔并挂上他的郑姓灯笼,每人给地二亩,房屋一间。至今“二哥丰养仔——来者不拒”成为潮汕侨乡百姓的口头禅。


  此外,郑智勇还做了大量造福桑梓的事业,如修建了周围5个自然村的房屋635间,受益1350人。新辟了两条贝灰路:一条是从淇园通往浮洋,长达12华里;另一条是从淇园通往潮州市区,长达30华里,改变了凤塘交通不便的状况。同时又捐款在潮州市区南堤旁建福音医院,这对于当时缺医少药的潮州人民,不啻是一大福音!


  潮剧一曲动心弦


  潮州文化深情系


  郑智勇对潮剧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也有很大贡献。据传他少年时曾跟随潮剧戏班流浪过一段时间,同情那些头发剃剩中间一圈,不男不女、不能洗澡、如奴隶般生活的童伶。他发迹后在曼谷耀华力路和花会厂建成6座戏院,邀请老正和、老双喜和老万年等潮剧班赴泰演戏。他的轮船公司先后让200多个潮州戏班免费乘船到达曼谷,有的还到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演出。此后数十年间到曼谷4次(每次4个月)以上的有老赛桃源、福来香、老怡梨、老一天香、老正顺等30多班,还有老三玉和新三玉被留在花会厂作专用戏班,因郑智勇家乡前称“淇头”而名为“淇头双玉”。


  郑智勇还安排潮剧戏班到皇宫演出。当泰王了解到童伶的悲惨生活后,颁令不准童伶制戏班赴泰,这给潮剧童伶制度以极大打击。目前,泰国还有泰中、老万年春、老赛宝等14个专业潮剧团和20多个业余潮剧团,也有泰语潮剧团。新加坡也有织云、金鹰与新荣和等5个专业潮剧团,他们经常到曼谷演出。


  郑智勇先生于1937年3月5日(丁丑年正月二十三日)在曼谷逝世,享年87岁,遗嘱中希望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他生前曾多次想回故乡看看,但因国内政局多变而未敢成行。从1863年离潮后74年间他都没回过家乡。他的子孙在1937年终于将其遗体运回淇园安葬,完成他的夙愿,也为他的爱国爱乡精神写下续篇。


  郑智勇的一生对家乡故国怀有浓厚的感情,在他身上深深地打下了潮州文化的烙印,留下了终生解不开的潮州文化情结。他生前攒到大量财富,却没有用于投资以寻求更多的利益,而是按照传统的潮州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去待人、处事、说话,爱祖国、爱家乡、爱亲朋。他秉性慷慨,仗义疏财,对社会上贫穷的人满是同情心,还敢于出面保护他们。概言之,用郑智勇自己的话说:“我的心志是顾中原,现时世界(时局)还未合一,我欲帮辅(扶),使中原给人钦服。”


  郑智勇是爱国爱乡的典范,是潮州人之骄傲,更是海外华侨华人之光!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