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邓小平三大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财经》主笔马国川/ 文编辑/何刚   发布时间:2017-02-19 来源:互联网


    邓小平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据中新社报道,在邓小平同志的故里四川广安市,2月17日以来,广安当地党政系统及全国各地上万游人,自发前往邓小平铜像广场献花、鞠躬,以表缅怀、哀思之情。

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带领中国改革开放,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从而为今天的繁荣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那么1979年邓小平访美、推动中美正式建交,则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尤为重要的是,在此前后邓小平形成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在邓小平访美期间,中美意识形态仍然严重对立。但是邓小平抛开意识形态的障碍,毅然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力推动中美正式建交。在访美结束前夕邓小平说,他要回去开始中国的现代化长征,美国将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后勤支持。假如没有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的“后勤支持”,中国的现代化会顺利展开吗?

正是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屏障,邓小平才认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他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他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始终维持和发展中美关系。

1989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坚持“只握手,不拥抱”,表明了不搞中苏结盟、不干扰中美关系的底线。当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些话意味深长,值得今天的人们体味和深思。

第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但是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完成的,从此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中国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对邓小平来说,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战略决策。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也包学习括现代文明。因此,1978年当学者提出编撰大百科全书建议后,立刻得到了邓小平支持。他不但催促尽快启动,而且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亲笔题写社名。众所周知,自狄德罗创立以来,百科全书就是荟萃人类文明、传播启蒙思想的有力工具。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里明确地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就是说,中国不能自外于主流文明之外,而是应该主动学习和融入国际主流文明。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对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70年代以前,由于错误地认定大战迫在眉睫,因而长期把备战放在第一位。这就使中国丧失了“二战”后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好机遇期——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就是利用这一时期崛起的。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仍然受传统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观点的影响,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战争就不可避免。

邓小平较早地改变了传统认识。1985年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并果断裁军一百万。在对时代主题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中国才安心搞建设,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强硬起来,甚至有人鼓吹“对日必有一战”、“对美必有一战”。个别人士甚至主张与个别国家结盟,扩军备战。这些言论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值得警惕。

三十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很显然,如果不能超越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本,不能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能认同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会如此顺利,更不会在短短三十多年间就超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今天我们对于邓小平逝世2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深入理解他三大战略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不要因为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复杂多变而影响对中国发展的战略性判断。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