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

原创 鬼谷子思维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互联网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无论如何都得去面对这些,而且需要忍耐的就得忍耐,在忍耐中设法找到转机,这才是做人的哲学。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虽然自己才是正确的一方,可是情势所迫,却不得不退让。这种时候就应该设法避免正面冲突,迂回取胜。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是一年以后,在进行工程验收时,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要求莱伊恩一定要再多加几根柱子。

是啊,谁见过那么大的大厅居然只有一根柱子来支撑的?这也太不安全了,在里面工作的人会随时担心被掉下来的天花板压在下面的。

莱伊恩对自己的设计很有自信,因此他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吧,他们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违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但它们并未与天花板连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糊弄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发现。直到不久前市政府准备修缮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

作为一个建筑师,莱伊恩或许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自然人,他无疑非常伟大。这种伟大表现在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给心灵的高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清中期著名才子纪晓岚很善于驾驭言语,他留下了许多巧妙诙谐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泛舟湖上赏风景,突然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孝’二字当做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笑眯眯地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愣了一下,只好说:“臣领旨。”

乾隆看着他迷茫的样子,更高兴了,说:“那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想了想,说:“跳河。”

“好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真的去自杀,于是静观其变。只见纪晓岚走到船头,作势欲跳,忽然又停了下来,向湖中拜了几拜,然后又像是在和什么人讲话的样子,神情渐渐气愤,又过了一会儿就走回到乾隆身边。

乾隆笑问道:“纪爱卿何以未死?”

纪晓岚坦然道:“臣刚才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哦?”乾隆来了兴致,“此话怎讲?”

“我站在船头正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忽然看到屈原从水中出现,他站在水面上对我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他若真是与当年的楚王一样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我非常生气,当即回复他说:‘我主当然不是昏君,所以我今天也不会跳下去陪你。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也。”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之前乾隆根据纪晓岚解释的“忠孝”之道顺理成章地命他去死,纪晓岚临阵进退都没有道理,只有迂回出击,才能主动创造契机,改变不利的局面。

正是因为纪晓岚的巧妙迂回,才能在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避免了跳进湖里灌冷水的祸事。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果不能正面反击,需要忍耐,那不用迁回婉转的策略,避开对手的优势,尽量维持自己的原则,攻其不备,巧妙获胜。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在社交中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矛盾,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但是作为当事人一定要主动地“礼让三分”,要多从自己这方面去找原因。

实际上,忍让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没有原则的纠缠和没有必要的争吵。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有一天,歌德去公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消除了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同时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面对这些,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只有一时的忍让可以帮助你恢复应该有的形象,从而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清朝时期,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的宰相张英和姓叶的一位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他们两个人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于是,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想要张英出面千预。宰相看完了来信,马上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把墙主动退后了三尺;叶家见到这样的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可以这样,现代人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比古人更高一筹。

忍让,并不是儒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所说的“忍”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也就是顽强精神的一种体现。其二是抑制。

忍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别让沉不住气害了你
《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被称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同样也写下过“忍常须作座右铭”。这样的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可贵品格吗?有谁能够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没错。“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却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可以克己忍让的人,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