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类发展史:世界唯一野马曾存新疆引多国抢夺

   发布时间:2014-01-31 来源:互联网

马类发展史:世界唯一野马曾存新疆引多国抢夺
2014年01月31日 03:02
来源:新京报
 .在西方,近代之前马匹也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及其衍生文化的必要基础,通过始于11世纪末的十字军运动,骑士们的骁勇善战还和宗教信仰的神圣性结合起来。莎士比亚名剧《理查三世》中主角兵败势穷时的呼声“A Horse!My Kingdom For A Horse!(一匹马!我的王国换一匹马!)”庶几可以视为对马匹重要性的准确概括。

白陶驯马俑。

原标题:My Kingdom For A Horse!

故事要追溯到大约6000万年前,最原始的长有蹄子的兽类(原蹄兽)与天上飞翔的蝙蝠分道扬镳,它们的后代演化为今天的马、犀、貘等奇蹄类,鲸、海豚、河马、牛、羊、鹿、猪、骆驼等鲸——偶蹄类,以及捕食它们的虎豹豺狼等食肉类。谁能想象在5000万年前,“马马虎虎”还曾是一家亲?之后,始祖马走上历史舞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渐新马、草原古马、三趾马等等,直至180万年前真马的出现。

就在此时,人类已经走出非洲,并开始直立着与马打交道。故而,一部马的历史好似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然而它远远胜过人类的历史。

尘中老尽力

马对人类的贡献

马作为可食之材进入人类的食谱,并延续至今,即使马肉到了今天已不再普遍,但同为马属的驴却在人类的舌尖上被发扬光大。到了1.6万~1.8万年前,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并真正具备了可以驯化马的能力。在欧亚大陆西部的草原,或许在捕杀马或吃马肉的那一刻,这里的先人们产生怜悯之心,收留马驹孤儿,并喂养在他们身边。

6000年前,中亚人懂得了继续从野外获得野马(亦称泰班马),并与之前捕来的“家马”杂交,并扩大他们所拥有的马族族群。而在三四千年前,这些人除了吃马肉,喝马奶外,还成为最早使用马的人,或使之耕种出力,或将其驾驭骑乘,乃至用于战争。

从地理角度看,那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国家或民族富庶的地方,将马更多地用于骑乘,拥有马者则体现其贵族地位和身份,以及富裕程度,彼时拥有一匹马相当于今日家里的劳斯莱斯一辆,例如在古巴比伦和当时的山东、河南等地的考古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挑选好马的经典名著《相马经》,传说这是伯乐遴选千里马的指南手册。

秦汉以降,马就没有再退出过人类历史的舞台。唐朝在牧马和养马方面达到了极致,在上层制度设计上已相当完善,除了建立专门机构管理全国的马匹,形成马政机构(太仆寺、尚乘局、驾部、太子仆寺),还建立了马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在养马育马技术、马医学、相马术方面得到极大发展,甚至在制作与马有关的马蹄铁、马鞍等配套设备方面的技术也得到提升,并形成产业链。与马有关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上升——唐三彩、骏马石刻、曹霸绘马、马球运动和比赛,以及让马来跳舞,即舞马盛会,乃是唐玄宗歌舞升平、国家强盛的写照,当时全国马匹保有量至少70万匹,相当于家家拥有一辆汽车。

在西方,近代之前马匹也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及其衍生文化的必要基础,通过始于11世纪末的十字军运动,骑士们的骁勇善战还和宗教信仰的神圣性结合起来。莎士比亚名剧《理查三世》中主角兵败势穷时的呼声“A Horse!My Kingdom For A Horse!(一匹马!我的王国换一匹马!)”庶几可以视为对马匹重要性的准确概括。

复得返自然

从驯化回归野化

然而,到了近现代,马的家族开始向两个极端发展。以家马为首的一支,继续传承历史上人类所赋予它们的职能和文化价值,向更深层和更高度的方向发展,譬如今天的养马畜牧业、马术运动、矮马宠物等等;以普氏野马为代表的野生族群这一支,则开始衰落。

人类驯化了上万年的家马的祖先——欧洲野马或泰班马,于1876年野外灭绝,1909年最后一头死在了乌克兰动物园内。叙利亚野驴则在1930年彻底消失。目前,马科动物尚存的只有普氏野马、非洲野驴、西藏野驴、蒙古野驴、印度野驴、山斑马、哈氏斑马、细纹斑马和草原斑马,以及被美国人重新放归原野的野化家马。

就在欧洲野马野外灭绝之后的几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学者将其命名为普氏野马,其模式标本保存在圣彼得堡博物馆。之后,多国列强进入中国境内捕捉野马,他们知道捕捉野马太难了,只好埋伏在野马喝水或经常路过的地方,然后冲出来驱散和追赶小马驹,直到马驹再也跑不动为止(人也累得半死了)。1898~1903年,俄、德、英、法等国人先后潜入野马栖息地至少5次,捕捉了60多匹马驹,存活下来的只有28匹,并被输送到欧洲,被多家动物园瓜分。

从20世纪初到二战之前,这些野马生活在这些动物园内还算平安无事。近现代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中,马充当的角色开始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战争不再依赖于马这种动物。二战之后,只有捷克布拉格和德国慕尼黑动物园残存了20匹普氏野马,但实际上具有繁殖能力的只有3公7母,共10匹。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家才受到西方学者的影响,意识到普氏野马可能已经非常稀少了。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多次野外科考中,几乎没有再见到普氏野马,而很多目击者宣称的野马都是蒙古野驴或西藏野驴。最后一匹来自野外的普氏野马是1947年捕捉于蒙古西部的一匹雌马。它的贡献卓著,有效地改善了那10匹具有繁殖力的野马的血缘。

到了1978年,全世界70多家动物园的299匹普氏野马都是这11匹的后代,而与此同时,中国、蒙古曾经拥有的普氏野马已在野外彻底灭绝了。1986年,在海归派麋鹿回国之后的一年,普氏野马也回到祖国。

2001年,人们再度“驯化”野马,但不再奴役和用于战争,让其“变野”,将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重新放归到它们祖先曾经驰骋的家园。如今,普氏野马生活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尽管它们还要依赖人类对其进行草料补给,但人类从驯化马、食用马、利用马,到研究马、保护马,这难道不是一次人类文明历程的浓缩版吗?

■ 延伸阅读

《世界兽类手册·第二卷有蹄类》

《世界兽类手册》是国际上最权威、最具声誉的顶级哺乳动物学专著。其中第二卷为有蹄类,包括马科在内的奇蹄目动物。马科所有种类——野马、野驴、斑马等均有详细的生物学介绍、特征图、分布图等等。

《马:全世界100多种马的彩色图鉴》

英国DK公司出版的《自然珍藏图鉴丛书》之一种。书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世界上较为重要和闻名遐迩的家马品种100多个,是一本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马匹图鉴工具书。

《野马:重返卡拉麦里——戈壁女孩手记》

作者张赫凡是新疆野马繁育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她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下了30多万字的日记和观察,记录普氏野马在该中心的生存状况,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张劲硕(动物学博士)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