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投资教堂中的布道者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0-07-07 来源:互联网




  巴菲特从6岁开始“滚雪球”,成为当今被顶礼膜拜的偶像
 
  “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
  10岁的巴菲特在生日的时候跟随父亲到华尔街拜访了高盛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拜访结束后,西德尼·温伯格拥抱了巴菲特,并问了他这个问题。这件事给巴菲特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后,在巴菲特的人生中,人们不断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巴菲特似乎更愿意充当一个“布道者”的角色。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把公司称之为巴菲特的“传教公司”。


  艾丽斯·施罗德在《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中评论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巴菲特的‘西斯廷教堂’——不只是一件艺术品,而且还是展示其信仰和理念的‘讲义’。”
  巴菲特所传之教,你我都耳熟能详,最简单的四个字——“价值投资”。阅读巴菲特、研究巴菲特,甚至追随巴菲特,近年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蔚然成风。但就像信耶稣有不同派系一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巴菲特的“讲义”也有各色版本的演绎。


  《滚雪球》的阅读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电影,镜头与镜头切换之间,偶尔迸出一段小插曲,都是国内一些投资家对巴菲特的演绎。
  “投资最好是小学水平”


  “投资,小学水平就够了。”2008年年底,在采访国内最先提倡“价值投资”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的时候,笔者对他这个说法并不能完全理解,尽管当时他做过解释:一是投资要从年纪小的时候就开始;二是学得越多,越难以看到最简单的真相;三是年纪小贪欲也小;四是小孩拥有更敏锐的观察力。
  但此后,在艾丽斯·施罗德刻画的数次童年巴菲特的精准投资中,这段话跳跃在字里行间,笔者顿悟,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其实是在坚持着巴菲特一开始就执着的那些原则。
  6岁的巴菲特向邻居推销口香糖,麦考布里夫人想跟他买一片口香糖,巴菲特拒绝了,说只能一包5片一起卖,这是他的原则。“5片5美分,而她只想在我这里花1美分。”尽管能做成一笔买卖对6岁的巴菲特而言很诱人,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心意,而是坚持了他的原则。


  这种对对手毫不让步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原则的坚持,在巴菲特后期的投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发生在巴菲特身上的这个故事,放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会如何抉择?惭愧的是,我想,我会选择“先赚了这1美分再说”。


  同样,巴菲特除了投资以外,心无旁骛,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童年中,成年后的巴菲特,也一直保持着“单纯”的兴趣。


  有一次,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凯瑟琳·格雷厄姆家客房的卫生间里竟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巴菲特的回答是,他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


  “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热望去占有的东西。” 艾丽斯·施罗德在书中评价道。


  股东大会
  8年前,国内就已经频频出现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我所认识的另外一位私募人士就是在那个时候如饥似渴地阅读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之后回过头审视自己过去的投资,冒了一身冷汗。”巴菲特扭转了这位私募的投资方式。
  在《滚雪球》中,巴菲特的兴趣之一就是乐此不疲地参与股东大会,到感兴趣的公司考察,跟管理层聊天。


  巴菲特25岁的时候,在联合电车公司的股票交易中一举挣了2万美元。在1955年,这笔钱是一般人平均年收入的好几倍,而巴菲特仅仅花了几周的时间。
  巴菲特这笔巨额收益得益于联合电车公司的分红,巴菲特回忆道:“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不是我的拜访造成了这次分红。”在这家公司分红之前,巴菲特亲自开车去公司总部新贝德福德拜访,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掌管这家公司的马克·达夫向巴菲特表达了公司想分红给股东的考虑,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巴菲特的积极回应。


  巴菲特把拜访管理层当做投资的一种方式,他利用这些会面尽可能地去了解公司。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感觉通过和公司管理层友好地交往,他也许能够影响这家公司去做正确的事情。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